公益片《立场》上线:多方共治,守护未成年人网络生活

7月26日,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发布了一条公益短片——《立场》。

《立场》用访谈的形式展现出未成年人打游戏导致的家庭矛盾:孩子总是拿起手机,因而受到父母的强制管控;面对家长的强硬态度,孩子怨念爆发,亲子关系面临危机……

在视频结尾,父母和孩子互换立场,同时也揭开了亲子矛盾的原因:父母眼中的“沉迷”游戏,只是孩子的正常社交;孩子对父母的怨念,也是缘于对父母的不理解。

家庭中立场和身份的不同,成为了制约游戏防沉迷的重要因素。

亲子矛盾的来源,是立场的不同

“关于孩子打游戏,他们能站在统一立场讨论吗?”

短片之中,主持人陈铭与企业、心理学专家、教育专家、老师、家长和青少年代表等各界社会人士来到现场。伴随着开头的疑问,家长代表、青少年、游戏防沉迷产品经理的代表,在彼此不知情的三个空间里,依次开始了访谈。

家长代表陈丽楠认为自己的孩子正在沉迷游戏,这样的定性背后,是因为孩子一放学就拿着手机、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,甚至拿着家里老人的身份证登陆游戏避开监管。

对此,她采取的措施是,没收孩子的手机。没想到,带来的却是亲子关系的危机:“把他带这么大,我现在就变得像他的仇人一样。”

陈丽楠也发出了这样的心声:“这些做游戏的就不能管管吗?”

面对外界的质疑,游戏防沉迷产品经理Amy介绍了如今的游戏防沉迷举措:“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,我们一直有在严格限制。除了限时、还有限充、宵禁,还把人脸识别,AI大数据的技术都用上了。”

青少年代表刘子佳的观点却和母亲完全不同。他认为,自己打游戏的程度很正常,对于他而言,只有放学时间才能够接触手机,而一拿起手机就被家长认为是在打游戏。如今的他,已经被没收了手机,带来的却是和班级同学的疏离。

面对游戏公司的管控与家中的强管控措施,反而让刘子佳更为委屈:“家里要管、游戏公司也要管,还嫌管得我们不够严格吗?”

最终,在主持人的引导之下,他们互换了立场,开始讲述对方口中的观点。

刘子佳念出母亲的心声“做父母的肯定也想多陪陪孩子的,可他们早出晚归的也是实在没办法,又不敢丢了工作”后,陷入了一阵沉默。

当陈丽楠知道,被没收手机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和朋友交流的机会时,也尴尬地挠了挠头。一直以来,她都将游戏看作是亲子关系的绊脚石,却从未思考过,对于现在的青少年而言,游戏已经是生活交流的一部分。在管控孩子时,需要在“一刀切”以外寻找更好的方式。

随后,采访的隔间被拉开,也预示着这样的矛盾终将和解。

短片中,亲子矛盾是源于父母与子女生为两代人对于彼此的不了解。当父母反对游戏时,正是在反对子女这一代人的娱乐、社交方式。而父母与孩子的矛盾并非天然不可调和,当他们互换视角,站在同一个立场,将会迎来更好的亲子关系。

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,需要多方守护

正如短片之中所示,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,未成年人逐渐成为“网络原住民”。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,是需要全社会协力完成的命题。

作为未成年人保护中不可缺少的一方,游戏厂商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游戏问题,陆续推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沉迷措施。以腾讯为例,早在2017年,腾讯便率先构建了“事前-事中-事后”涵盖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健康防护方案。

针对短片中“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”的问题,去年6月开始,腾讯进一步扩大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,对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进行强化甄别。

截止2021年6月,平均每天有580万个帐号在登录环节、2.8万个帐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人脸识别验证,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,登录环节有91.4%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,支付环节有87%的帐号被拦截了充值行为。

在7月5日,针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在夜间偷玩游戏的问题,腾讯游戏还在现有人脸识别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,正式上线“零点巡航”功能,旨在对夜间游戏超过一定时长、实名为成年人的帐号进行人脸重点筛查……

但是,技术方面的变革并不足够,要想保护好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,需要的是多方力量。当游戏厂商已经在技术上提供未保措施时,父母又该如何行动呢?

慕尼黑大学博士、心理学家高璇提出,处理好孩子和网络之间的关系,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。她建议父母要作孩子的榜样,和孩子保持沟通,进行高质量陪伴,引领孩子和现实生活连接,为孩子挑选好的游戏,同时和孩子约定建立清晰的游戏规则。

为了共同的互联网未来,让家庭与社会统一立场,共同面对。

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

0 条评论

发表我的观点

取消

  • 昵称 *
  • 邮箱 *
  • 网址

登录

忘记密码 ?

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

Q Q 登 录
微 博 登 录
切换登录

注册